涪陵交變鹽霧腐蝕試驗箱/復合試驗箱交變鹽霧/交變鹽霧箱/鹽霧箱
一、結構設計簡介
本交變鹽霧腐蝕試驗箱外形設計美觀,結構合理,線條平滑、自然流暢。箱體外殼材料選用PVC塑料板材,外表光潔明亮無劃痕,耐腐蝕、易清洗、無泄露。內膽為PP塑料板材,較高耐溫100度。各種輔助配件設施同樣為耐腐蝕型,結構設計合理。
箱蓋材料為臺灣“南亞”透明PVC或PC板材,耐高溫,同樣耐腐蝕、易清洗、無泄露。在試驗過程中可以從外部清楚地觀察到室內的試驗狀況而不影響試驗結果。并且箱蓋設計成110度頂角,使試驗過程中產生的冷凝水不會滴落到樣品上影響試驗結果。箱蓋與箱體采用水密封,防止鹽霧外溢,從而影響試驗結果和腐蝕室內其它設備,甚至可能對試驗操作人員造成的傷害。
設備的噴霧試驗滿足箱內溫度35℃, 鹽霧沉降量:1—2mL/80cm2 ?h,噴霧時箱體內外壓力平衡;空氣飽和器溫度范圍為Rt 5℃--75℃,圓筒型全不銹鋼制作,正常耐壓0.4MPa,自動補水系統(tǒng)可連續(xù)噴霧不用補充凈水。潮濕試驗滿足箱內溫度40℃,相對濕度93%±2 -3 % R?H,后還可以做浸泡、烘干等試驗,全自動轉換,智能型儀表程序化控制。
超大的鹽水箱安置在設備的右側,方便添加鹽水及對鹽水箱的清洗。超大容量可以至少連續(xù)噴霧一周,并且隨時可以清楚地觀察鹽水液位。
箱體加熱為內膽水槽式加熱方式,升溫快,溫濕度分布均勻。樣品架按標準設計成上下兩層按15度和30度傾斜,也可采用掛鉤方式。
設備控制系統(tǒng)設計于箱體右側,操作簡單,電控柜的后部安裝一只排風扇,將工作中產生的熱量散發(fā)到設備的外部。
鹽霧試驗較早是在1914年美國材料試驗學會(ASTM)第17屆年會上由J.A.Capp提出。當時的目的是希望獲得類似沿海大氣的試驗條件,以研究某些金屬保護層的使用性。它是將樣品放在鹽霧中進行試驗,這是鹽霧試驗較早的應用。1919年起,美國標準局開始推廣應用,1939—1961年ASTM列為暫行標準,并修訂多次。1962年起列為正式標準。